近期,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张雪永教授应邀出席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养老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养老人才高质量发展论坛”并发表演讲。
演讲内容:
从前面很多领导和嘉宾的致辞中,都可以感受到一个共识,就是人才问题已经成为产业发展一个突出的短板,非常迫切。这样一个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显示出养老人才、养老产业在成长,已经开始逐步进入到人才引领发展的阶段。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求这样一个行业要集中资源和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刚才董克用教授用了四个字叫做“任重道远”。的确,我们都讲百年树人,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在几年来的研究中感受到几个问题,是为了推进养老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关注的,或者说要进一步思考的。
养老管理人才和养老服务人才的关系
康养机构管理者决定了康养技能人才的进入、晋升和成长,连接着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对养老人才的视野问题。现在听到各种社会上的议论,讲的比较多的,就是养老的照护人才。但实际上,在养老人才外延的理解上还应该更宽一点,因为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多层次的。如果说从老龄化的角度,面临的是一个老龄社会问题,往下才是老年人问题,然后才是养老问题,再具体才是养老服务问题。从去年出台的养老产业的统计分类可以看到,一共包括了12个大类、51个中类和79个小类。相应的也可以理解为:有12大类的养老人才,51个细分的养老人才,以及进一步的79个小类的养老人才。那么,为什么我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总把养老人才近乎等同于养老服务或者养老照料人才呢?当然是因为这个问题的迫切性,但为什么都能感觉到它的迫切性,而这个问题进展又很缓慢呢?我想,要从养老管理人才入手,因为康养机构的管理者决定了康养技能人才的进入、晋升和成长,它是连接着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
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中通和专的关系
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和普通教育并行的类型教育,重构基础和专业、理论和实践的逻辑。
康养核心知识与技能→康养通用知识与技能→康养特定知识与技能
刚才大家提到了年轻的养老人才留不住的问题。这当然有年轻人自己的职业认知,但是管理者怎么对待他,怎么使用他,给他规划和描绘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前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管理者的认识和措施到位了,才有可能让这些素质较高、更年轻的从业者不但能够进来,还能够留得住。当然,还要把问题追溯到更前端,就是在职业教育层面怎么培养的问题。中央的很多文件都提出,要把职业教育作为和普通教育并行的一种类型教育,怎么实现这种类型教育呢?现在在评价上还改不过来,也就是说仍然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在构建教育体系。从课程上可以看出来,大体上还是基础课、专业课这样一个普通教育的逻辑,但是如果真的想转过来,必须要从知识的逻辑转向技能的逻辑,也就是说,一方面技能人才首先有技能,但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的不断变化,对于技能的要求也在提高。所以,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构建新的通和专的教育体系。当然最底层的还要再加上一个生活的逻辑,就是普遍的表达、交往、沟通。由此形成一个核心知识与技能、通用知识与技能、特定知识与技能的新的体系。
养老服务人才存量和增量的关系
养老服务人员的最佳年龄和青年养老人才问题。
养老服务人才中增量和存量的关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对于目前的队伍现状,普遍的是描述很负面的:年龄大、学历低、技能差。技能差当然是问题,但是年龄大,比如说40~50岁,是不是绝对是一个问题,大概也是需要重新考虑的。除了一个基于现实的无奈之外,真正的一个大专毕业的、二十来岁的年轻养老人才,照顾高龄的80岁老人,是不是绝对是匹配的?因为多少年前就讲代沟,现在,员工说大一和大四都有代沟,那么,20岁和80岁这种跨越一个甲子的年龄差距,是不是年轻人就能够成为最合适的照顾者,可能也需要重新认识。当然,任何一个行业绝对是需要年轻人进入,否则这个行业不可能发展。20岁进入这个行业之后,他的职业生涯怎么规划、怎么成长,我没有答案,但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